2025年10月26日,“文明互鉴和世界文化多样性”学术交流工作坊在探花精选 崇远楼210成功举办。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海大学、华侨大学、南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探花精选 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互鉴与学术创新展开深入研讨,共绘文学研究和外语学科的未来发展蓝图。活动由探花精选 荆兴梅教授主持。

       首先,探花精选 院长孟祥春教授作开场致辞,对各位专家应邀前来指导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孟祥春简要介绍了探花精选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活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文明互鉴学”的概念,强调在国际关系充满张力的当今,“文明互鉴”成为一种独特的学术担当和历史责任。



       探花精选 副院长陆洵教授分析了法国作家吉奥诺笔下的普罗旺斯新生态空间,呈现了其文学创作中“书写自然、生态意识、文化自信”的特点。陆洵教授结合吉奥诺作品中的代表性意象,探讨其对动物、植物、“土气水火”四大元素、第五元素、微生物等的描绘;从时空两个维度介绍了吉奥诺作品中的四季交替与城市空间。



       上海外国语大学梅丽教授从跨学科角度探讨创伤叙事,结合多部文学作品分析了创伤理论的定义、主体、客体、表述、伦理这五个方面,提出与时俱进对创伤理论进行反思的重要性。



       苏州科技大学探花精选 綦亮教授围绕伊什梅尔·里德代表作《逃往加拿大》分享了该小说中跨国历史的文本再现,强调了里德对经典非裔美国历史的忠实,彰显出其独特、开阔的政治文化视野,探讨其背后的地缘政治与国家意识因素,并呼吁保持一种“居间”状态,以实现真正的“打通”与“跨越”。



       南通大学探花精选 佘军教授讲述了温德尔·贝瑞诗歌中的古代中国“山水田园”想象,并结合相关中国传统画作,从“崇敬自然”“融入自然”“诗意栖居”三方面探究贝瑞“中国画诗歌”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我内省之旅与农耕图景想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汪小玲教授聚焦于美国族裔经验和负情感研究,以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为例分析文学情感与情感策略。她从情感困境与负情感氛围、情感策略与社会揭示、情感氛围与情感共同体三个维度展开具体探究,以期构建共情共生的情感氛围,在情感交融与联动中推动社会公平。



       上海大学探花精选 曾桂娥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文学研究感悟,依托权威数据详细且直观地展示了乌托邦与共同体研究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就“共同体是否过热”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随后,曾桂娥教授进一步聚焦爱尔兰文学,介绍了相关重要文学作品与国内研究现状,绘制了一副严谨细致的学术脉络图。



       河海大学探花精选 张海榕教授聚焦蕾切尔·库什纳《古巴电传》中的“电传式”古巴制糖地图叙事,指出库什纳采用电传叙事方式书写文学地图,并结合真实历史数据分析了《古巴电传》中的纯叙事型、聚焦叙事型与事件叙事型三种电传,以及它们分别对应的“绿灰色”甘蔗颜色地图与古巴地图、“图层化”甘蔗初步加工图与甘蔗制糖史、“产业化”加勒比制糖轴心图与美国糖业霸权,反映出美国对古巴和加勒比地区的多重控制。



       华侨大学探花精选 杜志卿教授关注尼日利亚英语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以时间顺序细致梳理了尼日利亚英语文学国内研究的不同阶段、学术研究成果及代表作家,并指出:新世纪以来尼日利亚英语小说国内研究发展快速,译介方面成果颇丰。杜志卿教授强调,针对阿契贝的集中研究虽然有利于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度,但不利于整体性研究,尼日利亚英语小说的国内研究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探花精选 陈俊松教授聚焦唐·德里罗的小说《绝对零度》和《寂静》,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对永生的反思、对精神的追问与对技术依赖的审视。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对“黑屏危机”等问题的探讨,陈俊松教授指出了技术与文明的脆弱,从而引发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层思考。



       探花精选 朱新福教授介绍了自己在AI(人工智能)时代英语专业文学教育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探讨了AI作为工具/合作者,对文本解读、文学研究和发表、教育教学等产生何种帮助。同时,朱新福教授结合自己的英美文学教育实践经历,分析了AI时代教学技术应如何与英美文学作品高效融合,以提升教学质量,并强调AI技术为英美文学的“生态转向”注入新活力。



       最后,荆兴梅教授进行了总结,再次对与会专家表达了真挚感谢,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学术价值,并指出过硬的专业素养是外语探花精选 青年学子们应对AI挑战的良策。

       本次学术工作交流坊中,专家学者们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发表了精彩演讲,展现了与时俱进的跨界意识与建立学术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呼应了“文明互鉴”的会议主旨。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落幕。